
燕子步道工作坊
2018 年 4 月間,建築系黃瑞茂老師提了正德里「燕子步道」的概念。他從前會帶著兒子,一起尋找燕子的家,藉以走遍社區,認識自己所生長的空間。他認為可以把這樣的概念,帶給「小阿德課輔班」的小朋友,讓他們走訪整個正德里,增進孩子對所居住的社區的認同感以及在地連結。由於正德里是一個只有大樓,沒有公共空間、沒有綠地的新興社區,透過觀察燕子,也是個親近自然生態的好方法。
5 月份是燕子來訪的季節。建築系同學製作大型社區地圖、規劃路線,由中文系修習「兒童文學」課的學生,負責帶領小朋友去觀察燕子。經過幾次籌備、動員,5月 18 日傍晚,大學生們以一對一的方式,分三組、走三條路線,帶領小朋友指認騎樓下的燕子窩,陪他們現場素描,訪問燕子所在的店家,並記住位置。回到正德里辦公處,大家一起在地圖上貼上標籤,發表心得,並展示他們的畫作。
牽手看燕子,和孩子更親近
和以往分組說故事不同,說故事的互動在教室中,而這次的工作坊須由大學生帶領小朋友去看燕子,有保護、照顧孩子的責任。他們必須事先場勘,熟悉路線,討論可以帶小朋友觀察的重點。許多大學生在行前表示,很興奮,但也很緊張。但是到了現場,他們一人牽一個小朋友,互相笑稱「這是我兒子」、「我女兒好可愛」,又笑又鬧,大家都很開心。觀察燕子時,小朋友看到各種形狀的鳥巢,他們用單純的眼睛觀察,用很可愛的譬喻:「這是碗公巢!」「這是龍捲巢!」讓這些二十歲的中文系學生覺得新鮮有趣。
大學生陪小朋友畫圖,帶他們過馬路,和他們一起訪問店家:「燕子到你們家做窩,你感覺怎麼樣呢?」他們一步步走過平常以為已經熟悉的路,一起看到友善的人與候鳥的關係,情感的層次比起以往,是更為深刻且緊密的。
燕子繪本發表會――與地方人士的聯繫
燕子步道工作坊當天,帶小朋友展示成果之後,在志工老師的協助之下,將小朋友的畫作編成「燕子住在正德裡」的故事,於 6 月 29 日於正德里辦公處發表。其後,志工李麗卿老師提議讓小阿德的小朋友來大學的課堂,於是我與中文系的同學合力辦理一個角色互換,讓小朋友來說故事給大學生聽的活動。
11 月 2 日傍晚,小朋友帶了他們的畫作,來到文學院的教室。在修課結束後,仍一直積極參與課後陪伴,以及燕子步道工作坊後續活動的中文系鐘嘉瑜同學,以生動活潑的《來!煎一鍋大象蛋》繪本故事開場,然後小朋友輪流上台,將「燕子住在正德裡」的故事說給大學生聽,然後大家一起享用晚餐。大學生在這幾次的活動與發表中,有次第的付出和陪伴,除了和小朋友更熟悉,過程也需與志工、里長、地方人士有多方接觸,學校亦有媒體採訪。這些活動建立了更多元的、更廣闊的,大學生與社區的良好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