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揮本校在地經營69年的優勢底蘊,透過「教學創新」、「三化教育」、「創新創業」、「國際經營」,引導師生深化在地實踐能力,與大淡水地區週邊城鎮保持積極互動的夥伴關係,擔任地方核心智庫的角色,對內完成「大一淡江人,大四淡水人」之具體校務規劃,對外則以「共創大淡水,智慧大未來」為長期願景,發揮社會影響力。
好生活計畫團隊連續兩期獲得教育部USR計畫經費補助,透過團隊各老師運用服務創新、在地深化、學生實作等元素融入課程,進入大淡水地區,來擾動地方的生命力,為在地注入一股新生力量。
淡水好生活 第一期:永續生活圈營造計畫
第一期計畫初步以本校所在的淡水地區作為實踐的對象,以「生活圈」為實作場域。整合本校的「專業服務知能學習」課程做為連結點,在認識社區/里的真實議題下,逐步動員學校的課程與師生資源,協助社區需要。
計畫主要由「行動/生活實驗」、「在地整合」與「生活支持系統」三個部分構成,在以社區/里作為主體,生活方式的介入做為內容。將這些社區參與的經驗將回饋到「學校教學系統」與「區域治理研究」的議題。
在教學系統方面,包括「跨域學習」、「創業」與「專業即戰力」等議題,以學生為主軸的去思考社會整體與自我。
在研究方面,透過跨域整合發展「生活圈治理」認知,以「智庫」形式來操作經驗的累積,將經驗與行動發展成為本校回饋社會的機制,提供區域治理者相關的研究數據與成果,協助地方城市治理者提出具遠見、永續環境的公共政策。
淡水好生活 第二期:學習型城鄉建構計畫
第二期計畫以「學習型城鄉」做為「淡水淡江大學城」的建構。我們從長期社區營造工作中看到民間社會的力量,透過種種「生活實驗」練習發現問題與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期計畫將持續以「生活圈/里/社區」為行動主體,進一步建立「在地知識」的學習模組,啟動城鄉空間在學習平台上共同交流的連結可能。國際連結部分,本計畫將淡水工作整理為「社區營造」模組,並與柬埔寨偏鄉地區暹粒NGO組織合作。因為暹粒同樣面臨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的衝突,淡味創生經驗正好做為交流之用。
黃瑞茂
淡江大學建築系 副教授
林彥伶
淡江大學經濟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宋雪芳
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 副教授
涂敏芬
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副教授
王慰慈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專任教授
謝旻琪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 助理教授
林嘉琪
淡江大學歷史系 副教授
賴婷鈴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 副教授
林俊宏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 教授兼教務長
高思懷
淡江大學水資源及環境工程學系 教授
葉淑惠
馬偕醫學院 教授
- 專長領域:社區營造、工作坊、都市設計、建築設計、設計思考
- 學經歷: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博士。1993年任教淡江大學建築系,同年成立「淡水社區工作室」,主持淡江建築Studio407都市設計工作室。2012- 2016年任淡江建築系系主任。
- 成就:從事在地環境改造工作超過二十年。除了建築、景觀與公共藝術的專業作品之外,曾任「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長期關注台灣社會轉變,針對種種的都市議題進行政策論述與抵抗行動,包括社區設計、歷史保存、創意城市、生態永續、接近城市的權利、公共藝術與社會住宅等等。出版《文化空間創意再造》與《藝域書寫」等書。多次參與台北市立美術館雙年展與深圳與香港雙城雙年展等。獲獎的公共藝術作品包括:迪化污水處理廠公共藝術與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計劃。這十年,實踐「將設計帶到生活世界」,探討設計的文化抵抗作為,舉辦工作坊與生活空間構築行動,作品包括台南、池上、淡水、台北市、吉隆坡與廣州等城市。
- 經驗能量:
- 負責計畫工作的聯繫與協調
- 社區與環境營造
- 社區參與式的工作坊
- 環境教育跨域學習
- 專長領域:勞動經濟學、個體經濟學、教學方法研究
- 學經歷:政治大學經濟學博士、淡江大學教育學博士、昆士蘭大學英語授課種子教師培訓結業。曾任救國團服務員、台北馬偕醫院志工。
- 成就:曾獲大專優秀青年、新北市優秀青年、科技部優秀人才、淡江大學研究績優、優良教師、優良導師、教學評鑑優等獎、以及教學創新獎勵,擅長帶領學生以課程與自主團隊的方式進行專業知能形式的國內社區服務與海外國際專業知能服務志工。
- 經驗能量:
- 社區經濟旅遊規劃
- 暑假期間社區經濟營
- 中小學公民課程主題結合活動
- 海外專業知能服務志工培訓
- 專長領域:灰色文獻、讀者服務、學校圖書館學習服務、科技文獻、特殊讀者研究、兒童圖書館
- 學經歷:美國維拉諾瓦大學電腦科學碩士。致力於提供淡水地區各國小圖書館服務經驗已有20年。
- 成就:發表多篇期刊論文及研究報告,曾獲「97年度大專校院辦理服務學習課程績優教師」。
- 經驗能量:
- 帶領學生進入小學圖書館服務。
- 培訓圖書館服務志工
- 專長領域:策略管理、服務設計、質性研究
- 學經歷: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牛津大學薩伊德商學院訪問學生,昆士蘭大學英語授課種子教師培訓結業。
- 成就:論文發表於國內外管理學術期刊,也曾獲研究獎項鼓勵,包括:科技部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服務科學新苗獎、聯電經營管理論文優等獎等。在前期計畫中,提出「淡味創生」的系統性作法,亦帶領學生團隊參加「2019雜學青」與「2019 Design for Taiwan」等校外展覽。
- 經驗能量:
- 創新與創業實踐
- 質性研究與田野調查
- 策展規劃
- 專長領域:影視製作、紀錄片歷史與美學、大陸紀錄片研究、台灣紀錄片研究、女性影像研究
- 學經歷:致力培育紀錄片人才與華人紀錄片歷史/美學/創作研究,是台灣紀錄片專家。長期擔任文化部、國藝會審查委員,擔任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理事長長達五年。
- 成就:在淡江大傳系教授紀錄片製作課程長達24年,指導的學生畢業作品屢屢獲獎。於淡大文學院重點研究計畫中主持6年《大淡水全紀錄》,結合理論實務課程及專業知能服務學習,率領學生走入社區田野調查拍攝紀錄片,迄今為淡水社區完成重要的40部紀錄短片。
- 經驗能量:
- 田調、採訪、拍攝紀錄片製作
- 工作與劇照拍攝、圖文撰寫、出版專訪集
- 成果展現可提供網路平台:淡水維基館推廣
- 專長領域:典詩詞、明代文學、中國文學批評、詩文論、中國文學史、古典小說
- 學經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博士。淡江大學兒童文學研究室主持人、台灣繪本協會第二十五期師資。
- 成就:105年起接任「兒童文學」課程,秉持人文關懷精神,培訓兒童文學創作人才,成立「點點文創工作室」出版社,將學生創作正式出版,贈至台灣偏鄉學校,以及柬埔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此外成立服務隊,至鄰近學校的社區課輔班,進行繪本閱讀推廣及課後照護。
- 經驗能量:
- 社區弱勢兒童說故事服務
- 兒童文學創作成果推展
- 專長領域:歐亞研究、西洋史、歷史人口學、家庭史
- 學經歷:荷蘭Radboud University歷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 成就:論文發表於《The Family of History》、《民俗曲藝》等期刊,關注家庭與人口議題。以CLIL、PBL等多種方法進行教學創新。106年成立「西進滬尾 淡水故事坊」(隸屬淡大歷史系),關懷在地生活與兒童。
- 經驗能量:
- 國小入班服務
- 歷史人口研究與資料庫建置
- AI關懷故事音箱工作坊
- 街弄博物館籌畫
- 專長領域:教育科技原理與方法、數位學習理論與應用、專案開發與應用
- 學經歷:賓州州立大學哲學博士(主修教育科技,副修教育心理學),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
- 成就:長期發展國中STEM位教材,製作國中電子書、測驗系統,近年參與教育部AV/VR教學應用教材開發與教學實施計畫,發展國中自然科VR實驗。研究範圍包括數位教學策略、學習策略、數位教材發展與評鑑。
- 經驗能量:
- 資訊融入課程發展
- 數位教材設計製作
- 數位教學方法
- 專長領域:應用計量經濟學、勞動經濟學、教育經濟學
- 學經歷:臺灣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公共治理績效評鑑委員」、「行政院中程施政計畫(102至105年度)草案」審查委員
- 成就:從事在地環境改造工作超過二十年。除了建築、景觀與公共藝術的專業作品之外,曾任「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長期關注台灣社會轉變,針對種種的都市議題進行政策論述與抵抗行動,包括社區設計、歷史保存、創意城市、生態永續、接近城市的權利、公共藝術與社會住宅等等。出版《文化空間創意再造》與《藝域書寫」等書。多次參與台北市立美術館雙年展與深圳與香港雙城雙年展等。獲獎的公共藝術作品包括:迪化污水處理廠公共藝術與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計劃。這十年,實踐「將設計帶到生活世界」,探討設計的文化抵抗作為,舉辦工作坊與生活空間構築行動,作品包括台南、池上、淡水、台北市、吉隆坡與廣州等城市。
- 經驗能量:
- 綜整計畫
- 蒐集相關數據分析
- 校內相關資源協調
- 專長領域:固體廢棄物處理、資源回收利用、永續發展、廢水處理
- 主要經歷與成就:中華民國駐菲律賓代表處與菲律賓貿易與工業部合辦中小企業工業減廢訓練課程講師、中華民國企業環保獎評審委員、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廢棄物與資源再生委員會主任委員、台北縣清淨家園評審委員、淡江大學環境永續推動委員會指導委員、淡江大學大地環保工作團指導老師
- 經驗能量:
- 社區深度資源回收輔導,整合社區永續物質管理理念
- 推廣廚餘堆肥再生利用,建立有機農業體系基礎